五蕴──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→ 五蘊──轉五蘊成五分法身

五蕴──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→ 五蘊──轉五蘊成五分法身
﹝出請觀音經疏﹞ 蘊即積聚之義。 五蘊即、 色、 受、 想、 行、 識也。 五分法身, 身亦聚集之義, 即戒、 定、 慧、 解脫、 解脫知見也。 謂眾生若能持戒修習定慧, 行諸淨業, 則能轉此五蘊色身, 而為五分法身也。 涅槃經云: 因滅是色獲得常色, 乃至受想行識, 亦復如是。 是也。 〔一、 轉色蘊成戒身〕, 色蘊者, 即眼、 耳、 鼻、 舌、 身, 諸根積聚之名。 戒, 防止身三、 口四之法。 謂眾生若能持戒堅固, 得身清淨, 則戒體成就, 無持無犯, 此即轉色蘊而成戒身也。 (身三者, 殺、 盜、 婬也。 口四者, 妄言、 綺語、 惡口、 兩舌也。 ) 〔二、 轉受蘊成定身〕, 受蘊者, 即六識領納六塵積聚之名。 定即正定也。 謂眾生若能修習無漏禪定, 則根塵泯淨離諸散亂, 此即轉受蘊而成定身也。 (六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也。 六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、 法塵也。 無漏者, 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) 〔三、 轉想蘊成慧身〕, 想蘊者, 即意識思想六塵積聚之名。 慧即智慧也。 謂眾生若能悟諸妄想皆是虛妄生滅, 則意地明淨, 照了無礙, 此即轉想蘊而成慧身也。 〔四、 轉行蘊成解脫身〕, 行蘊者, 即造作種種諸業積聚之名, 因此業行而有累縛也。 解脫即自在之義。 謂眾生若能不作諸業, 則脫其累縛而得自在, 此即轉行蘊而成解脫身也。 〔五、 轉識蘊成解脫知見身〕, 識蘊者, 即和合積聚之名。 解脫知見者, 知屬智, 知見屬眼見, 即無生智眼自在照了也。 謂眾生若能照了識心, 皆是虛妄分別, 則無生之智眼自在明了, 此即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也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курсовую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